欢迎您访问衡阳智慧党建!

长征中的衡阳人之钟同奇:南渡乌江独自攀上敌主峰阵地

来源 衡阳党史馆
添加时间 2021-04-08


钟同奇,1904年12月20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出生在江西省瑞金县九堡下宋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在战斗最激烈的晋察冀军区,参加了平型关、黄土岭等著名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随军南下,先任衡阳市公安大队大队长,后调衡阳警备司令部任职,1955年因病离职休养。1982年7月25日病殁,葬于衡阳市烈士陵园。

长征途中,钟同奇曾先后参加土城战斗、南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斗。尤其南渡乌江之战,他作为红一军团一师三团一营一连前卫连尖兵班班长,第一个乘竹筏,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上对岸,晚上又独自一人攀上敌主峰阵地,为连队攻占敌穴立下头功。战斗结束后,所在连队被授予“强渡乌江模范连”光荣称号,本人受到部队嘉奖。


▲1974年11月29日,钟同奇先生(前左三)71岁生日时与家人合影留念。后排左一为其第六子、本文作者钟天视。

以下是老红军钟同奇1978年生前口述,其子钟天视(现为衡阳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政委)整理成文。

(一)

1935年春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四渡赤水以后,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战略部署,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游击运动战调动敌人,使红军主力选择更为有利的路线,继续北上入川,3月底,红军突然调头向南,直指乌江。

南渡乌江的先遣队是由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担任的。当时,钟同奇在这个团的一营一连当班长,直接投入了南渡乌江的先遣战。

3月30日夜,经过一场鏖战,部队占领了鸭溪镇。

翌日拂晓,晨光熹微。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哨子声,是“紧急集合”的命令。钟同奇立即叫醒正在酣睡尚未解甲的全班战士,大家利索地打好背包,提起枪支跑出宿营的破房子。

大地灰蒙蒙一片,寒气流动,北风呼啸。连长和指导员早已站在不远处的空坪里等待着。全体集合完毕后,只见连长那瘦长的身子往土坡上一站,亮开嗓门给大家讲话了:“同志们,四渡赤水以后,蒋介石以为我们又要北上,他慌忙调兵遣将,围追堵截,妄图把我们包围消灭掉。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使我们红军选择有利的路线北上入川,党中央决定再渡乌江,并且将先遣渡江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团,团部命令我们连为前卫连,作好渡江准备。”

鸭溪镇离乌江大约三四十公里,钟同奇所在的班担任了尖兵班的任务,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二)

中午时分,钟同奇全班战士到达乌江边。乌江天险果真名不虚传,只见对岸黑黝黝的大山直插云天,峭壁悬崖像被一柄利斧壁开似的。约两百米宽的江面,水流湍急,礁石层出,滚滚东去的急流,迎击着江面的大风,掀起巨浪,拍打着礁石。

钟同奇一面通知后续部队隐蔽在江边不远处的一座大山背后,一面披戴伪装向江边运动,打算趁敌人尚未发觉,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强渡过江。但很快被敌人发觉,对岸的敌人打起枪来。为了迷惑敌人,战士们向对岸守敌高声喊道:“别打枪,自己人,我们是送公函的,打死一个你们交不了差。”叫了一阵,枪声才渐渐停息下来。透过蒙蒙的江雾,只见从山上走下来几个敌人,到了江边,发现情况不对,赶快折转回去,紧接着枪声大作,密集的子弹像雨点般打来。

随后连长命令钟同奇带领全班战士到附近找渡江的工具。但是寻找了很久,不见船的影子,国民党军队早就把沿岸的船拉走或烧掉了。急促间,钟同奇突然想起刚才行军路上有一片稀疏的楠竹林,立即派人去砍了几十根,很快扎好了几只竹筏,捆绑竹筏的绳子不够,有的战士便解下绑带代替。


▲《强渡乌江》(油画) 180×130cm 魏传义作于1957年,现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强渡乌江的战斗就要开始了,钟同奇尖兵班最先渡江,全排随后跟上来。下午3时许,渡江开始了。在火力掩护下,钟同奇尖兵班扛起竹筏,迅速跑向江边。敌人立即用猛烈火力向他们射击。每一只竹筏是用四根竹子扎成的,只能乘坐三人,钟同奇带领两名战士从密集的弹雨缝隙中穿过,飞速跃上第一只筏子,急速向对岸划去。轻浮的筏子一进入激流,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铺天盖地的大浪迎面扑来,战士们瞬间变成了落汤鸡。湿淋淋的衣服贴在身上,寒风吹来,不由得直打哆嗦。钟同奇和另一名战士一前一后蹲在竹筏上,双手紧紧攥住两边的竹子,另一名战士站在中间撑着竹筏。

过了江心,筏子渐渐地向对岸靠拢,敌人的火力更猛了,密集的子弹不时地从耳边掠过。敌人见一时打不到他们,竟从山坡上把大石头推下来,一块块大石头顺着陡峭的山崖飞快滚入江中,激起巨大的水柱,竹筏好几次险些被掀起的巨浪打翻。不等靠岸,战士们再也憋不住了,跳入了齐腰深的水中,涉水登岸,迅速地隐藏在浅滩边的巨石下。

回头注视江面,只见十多只竹筏在江心奔腾着,战士们使劲地划着,最可恶的是敌人专向我们的筏手开枪。

敌人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下来,江面上一只筏子也看不见了。显然,白天渡江牺牲很大,筏子都折转回去了。

(三)

天刚黑下来,排长带人过来了。钟同奇几个人不约而同地跑了过去迎接。

钟同奇向排长简单地汇报了情况,排长说道:“现在情况紧急,尾随我们的敌人已离我们不远,敌人已经发现了我们的意图,正派增援部队向对岸赶来,连长命令我们尽快攻下隘口,控制渡口。”他命令钟同奇带领两名战士,去寻找上山的道路。

借着黑夜的掩护,钟同奇三人从峭壁左侧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摸去。大约前进四五十米,他们惊喜地发现,在这树木茂密的山坡半腰间,有一户人家,破烂的房子里,射出黯淡的灯光。摸近了,从木板缝隙看去,只见屋里一位约摸50岁左右农民装束的人,正坐在木凳上,埋头抽着旱烟。钟同奇推开虚掩的门走了进去,那人“嗖”地站了起来,一双疑惑的眼睛直瞪瞪地望着钟同奇。

“老乡,别害怕,我们是红军,是毛委员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钟同奇连忙温和地向他解释。等他恢复了神态,钟同奇接着说明了来意:“我们要上山去消灭敌人,请你给我们带路。”

对方沉默了片刻,经过再三解释,才消除了他的顾虑,勉强答应:“试试看吧。”

钟同奇随着这位老乡继续上山。到了峭壁上层边缘,钟同奇仔细地察看了山路的地形,折回来向排长报告了情况。排长决定仍由钟同奇三人组成一个尖兵小组,先行一步,全排紧随而行,乘敌人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把隘口夺下来。

夜晚,钟同奇尖兵小组悄悄地接近了敌人占据的隘口。突然,走在前面的那个战士一不小心,踩动了一块石头,石头从半山腰“哗啦啦”地滚了下去。随着一阵拉枪栓的声音,敌人吆喝起来。很快,山上射来一排密集的子弹,接着又是滚石沿坡落下。这样折腾了十来分钟,才寂静下来。敌人加强了防守,钟同奇三人只得返回。

三月,靠江边的大山里寒气逼人,湿淋淋的单衣贴在身上,被风一吹直打哆嗦。

坏天气虽然对行动不便,但对敌人不是也可以起到麻痹作用吗?何不再去试探一次?为了避免人多动静大,钟同奇决定自己一人先上去试试看。


▲钟同奇(前右二)与红军老战友留影

(四)

征得排长的同意,钟同奇第三次爬上了峭壁上的山路。经过雨水一洗,山路更滑了。钟同奇扯着野藤攀着树枝,好不容易爬上了峭壁。刚一歇脚,便觉得全身一阵颤抖起来,牙齿上下打起架来。隘口上面静悄悄的,借着一道闪电,钟同奇看见隘口边有一个简陋的工事,旁边堆放着一大堆石头,正前方是一块空地,两旁是棋盘式的农田。不远处有一排农舍,房内人声喧哗,火光映着攒动的人头,他估计这是敌人的一个军事排哨。

按照预约,钟同奇向排长发出了安全到达的信号,然后闪到敌人的工事里隐蔽起来,耐着性子焦急地等待着同志们的到来。

就在这时,农舍里突然走出了约一个班的敌人,每个人的手里拿着一个火把照路,向隘口方向走来。意外的紧急情况,使钟同奇不由一惊,冷静思索后,他决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钟同奇端起了枪,准备好手榴弹,注视着迎面而来的敌人。突然,他感到左边有一道火光向移来,猛回头,在他左侧下方约七八米远的小道上,走来一个肩吊枪支、手持火把的高个子敌人,看来是到这工事值勤的岗哨。他照直向钟同奇走来,躲闪来不及了,钟同奇迅速调转枪口,对准这个家伙就是一枪,由于手冻僵了,没打中。这家伙摔掉手中的火把,调头就跑,嘴里在叫:“班长,班长……”

钟同奇迅速回过头来,注视着前面一伙敌人,接连又给了几枪。没想到,敌人撒腿四处逃窜,鬼哭狼嚎着:“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房屋里的敌人饺子开锅似的,纷纷从门里涌出来,全都乱套了。

正在此时,排长带领战士们赶来了,迅速占领了隘口,放开警戒线,护卫前卫连过江。

从连长的口中得知,渡口已被控制,部队于是冒雨连夜搭桥过江。

黎明时分,战士们抓到一个从息烽前来送信的敌师部传令兵。从这家伙身上搜出了一封十万火急的公函,从中得知,敌人有一个营的兵力马上就到,命令守敌营长不惜一切代价,固守到援兵到达。

援兵未到,隘口早失,敌人吹嘘得不可一世的乌江天险,就这样被英勇的红军一举攻破了。

浏览量:
  • 热点排行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