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衡阳智慧党建!

长征中的衡阳人之郑效峰:负伤忍痛翻雪山,千难万险过草地

来源 衡阳党史馆
添加时间 2021-04-24

\

郑效峰,耒阳城关人。1932年入党,参加湘南起义和长征,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28年,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进入湖南宜章,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年关暴动。随后,朱德挥师北上,先后攻克郴州、耒阳,并坐镇指挥了更大规模的湘南起义。上万耒阳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追随朱德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使井冈山的斗争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这当中,有位年仅十二岁的小战士,与父亲一起走上井冈上。他,就是后来成为新中国开国少将的郑效峰将军。

\

▲开国少将郑效峰旧居

从小挑煤养家   12岁随父参加红军

郑效峰原名叫郑德凤,家住原耒阳县城关北郑家村。因为家贫,不但父亲要四处打工养家,连8岁的小效峰也要去煤窑挑煤赚钱,而且一挑就是十几里。11岁时,他已经可以每天挑两趟,每次挑四五十斤煤了。

1928年初,朱德带着部队打下耒阳。郑效峰的父亲在大革命时入了党。当朱老总带着部队打下耒阳后,父亲带着郑效峰的三个姐夫一起参加了红军。当时年仅12岁的郑效峰也坚决要求参军,但大家都说他年纪太小,“还没有枪高呢,怎么行军打仗?”奶奶也不愿意让他走。但郑效峰非要当兵,奶奶托人来说:“家里给你做了红烧肉,吃了红烧肉再走吧。”因为郑效峰去参加亲戚的喜宴时,最爱吃的就是红烧肉。可是这一次,无论别人怎么哄怎么劝,他也不愿意回去。

由于郑效峰大革命时加入了儿童团会吹土号,就当了一名司号员。随后,郑效峰每天都跟随部队行军、打仗。当时红军力量薄弱,主要是打游击战和运动战,也时常有攻打城市的战斗,转战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四省之间。

在战斗中,四处吹军号,也是当时迷惑敌军的战术之一,因此敌人常常把司号员当作打击目标,司号员的减员也是相当的大。郑效峰的三姐夫(也是司号员)就是那时候牺牲的。那时条件之艰苦、战事之频繁,是难以想象的。后来郑效峰在给部队进行传统教育时说:“打了十年仗,睡觉没盖过被子,现在回想过来,都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

1933年初,第四次反围剿开始了,当时郑效峰在一军团,战斗十分激烈。这时从于都(红四军军部)传来父亲牺牲的消息,但郑效峰忍着悲痛,始终坚持战斗在最前线,直至第四次反围剿结束,郑效峰才和二姐夫黎鹏去了于都,在父亲的坟前吊唁。

离家五年时间,郑效峰的父亲和三姐夫牺牲了,叔父和大姐夫在战斗中失去了消息,家里现在只剩下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尽管心里始终牵挂,但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郑效峰深深地明白:为了全中国受苦的百姓能够翻身,为了今后的孩子不再8岁就去挑煤谋生,都过上好日子,就要舍小家继续革命……

\

▲郑效峰将军两间住房

战斗中负重伤   忍剧痛翻越雪山

1934年9月,郑效峰调任红一军团保卫局任侦察科长。10月开始长征。为保障总部的行军安全,郑效峰率队执行侦察开路任务。1935年1月在赤水时,右纵队红一军团在四川的大邑坝遭遇川军的截击,而率队执行侦察任务的郑效峰首先与敌遭遇。在激战中,他组织部队向敌人发起了反冲锋,击退了川军。可是他却身负重伤,被两颗机枪子弹击中左胸,打断两根肋骨,伤及肺部,昏了过去。

当时,医生认为彻底治愈希望不大了,有人主张把郑效峰就地留下养伤,保卫局长罗瑞卿知道后说:“还是先抬着走吧。”几天后,军团林彪、聂荣臻等几位首长来看望郑效峰。郑郊峰用期盼坚定的眼神看着军团首长,表示了不想留下,要和部队一块走的决心。军团首长说:“放心,只要你有口气,都会抬着你走。”当时他伤得很重,伤口不断地流血,三天后开始化脓,又没有药,就用一块麻袋片捂住,被脓血浸透后就再换一块。一军团卫生部用担架抬着他行军,之后又转军委卫生部,并配了四个担架员和一个警卫员。

一次,在部队通过封锁线去云南的时候,在贵阳附近要爬一座山,部队走得很慢。为了让担架员休息,郑效峰下了担架。没想到和担架队员挤散了,就咬紧牙自己往山上爬。就在这时,恰好罗瑞卿骑骡子过来看到了郑效峰,就让马夫把郑效峰扶到自己的骡子上,自己就在前面走。郑效峰在马夫的帮助下骑着骡子走了四十里路,一直到宿营地才跟上了部队。这期间,医生先后给郑效峰做了两次手术都没有取出子弹,因为离心脏太近了。部队过了天泉以后,郑效峰基本上可以慢慢自己行走了。

6月中旬,红军到达雪山脚下,要翻过雪山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军委卫生部帮助大家准备了干粮和辣椒水,并告诫大家在山顶上不能停留,不能大声说话,不能猛跑(保存体力),不能骑牲口(会冻坏双脚),也不能坐(会站不起来)。山脚下是酷暑天气,走不久就大汗淋漓,可是山上却冻得发抖,大雪足有1米多深,气候环境非常恶劣,不少身体健康的红军战士都不幸牺牲于此。郑效峰越往上爬,身体越虚弱,眼睛也都睁不开了,就想坐下歇一会。但警卫员一边在前面拉着骡子,一边大声喊“千万不要坐,拽着骡子尾巴走!”,让郑效峰在后面拽着骡子的尾巴缓慢前行。尽管伤口隐隐作痛,但他最终忍着剧痛成功翻过了雪山。

\

千难万险过草地   九死一生度长征

八月份,红军长征到了毛儿盖。因为只有穿过草地才能到陕西甘肃南部,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部分。在草地里行走,地是湿的,脚是湿的,一下雨衣服也是湿的,太阳一晒,浑身难受,行走十分艰难。关键是还要踩着草甸子走。稍不注意,一脚没踩着草甸子,人就陷进沼泽里了,有不少红军战士就在沼泽里再也没有爬出来。郑效峰身体虚弱,走得慢,坐担架和骑牲口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了保证跟上部队,他每天尽量提早动身,晚上赶上宿营地,但仍然总是让收留队收留。由于早晚温差大,御寒也是一大难题,中午烈日炎炎,可是晚上却是冷风飕飕,冻得人缩成一团,再赶上下雨,更是冻得人直发抖,牙打颤。

而且晚上宿营也很困难,每天红军只有就地而卧,能找到干的地方躺下就是最美的事了;很多时候,红军战士都是背靠背坐着,连挡风雨的支架也没有。郑效峰第一天就没有跟上部队宿营,是在草地里和警卫员背靠背蹲着淋了一夜雨度过的。最难的问题是吃饭难,出发前大家准备粮食,由于部队已经在毛儿盖住了几天,粮食几乎都没有了。当时是八月份,正好青稞熟了,大家就收地里的青稞,没有镰刀也没有脱粒机,一切都靠双手。卫生部伤病员多,收不了多少,幸亏部队给军委卫生部支援了几百斤粮食.

郑效峰背了八九斤青稞,还有一小袋炒面,每天只有晚上宿营时才煮青稞吃,白天饿了就吃点炒面糊。三四天后就感觉粮食不多了,只有省着吃,到宿营地就挖野葱、野蒜、野韭菜、野苋菜等等和青稞一起煮着吃。

但粮食还是越来越少,卫生部最后的牲口也杀了,牛皮做的东西都加进去煮了。五六天后路上就见到有牺牲的战友,有很多次,浑身无力的郑效峰都感觉走不动了,但他一想到牺牲的父亲和战友,还有首长的关怀,他咬紧牙关拼命地追着部队的踪迹,第九天的时候终于走出了草地。郑效峰出草地后伤口又突然恶化发起了高烧,但最困难的时候终于过去。就这样,郑效峰在战友的关怀下,在自己顽强意志的坚持下,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经历了这次劫难后,郑效峰愈加坚定顽强。

抗日战争时期,郑效峰任军委1局指导员、3局通讯大队教导员。1942年,他进入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延安军政学院2队队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旅保卫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7纵20旅58团政委、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独立1师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

建国后,他历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9师政委、公安部队干部部部长、广东军区干部部部长、公安军内卫学校校长,1968年到1975年,他任湖南省军区政委,1975年到1981年,任山西省军区政委。

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93年11月2日,郑效峰病逝于广州。

浏览量:
  • 热点排行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