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主要是理性认知还是感性认知?”“爱国心是重于行还是重于心?”……5月中旬,“思享论衡——衡阳市首届中小学思政辩论周”活动在各个校园精彩上演。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四史”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各中小学校开展了100多场精彩辩论,推动了思政育人和“四史”宣传教育互融共促,也把全市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推向了新高潮。
党的事业血脉永续、薪火相传,关键在青少年。我市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创新开展“童心向党·向阳而生”——百校网红讲“四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坚持大中小学一体互动、课内外同步联动,突出做好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全力构建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综合体系”,让百年党史、红色基因根植青少年心田,用信仰之光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接地气更走心,丰富多彩的课堂点燃“四史”学习热情
课堂,是广大学生学习“四史”的主阵地。融入动漫、话剧等多种元素,探索“‘四史’+宣讲”“‘四史’+文创”“‘四史’+思政” 等全新形式……在全市各大中小学校,不论校园课堂还是实践课堂,正以生动、贴合的形式,让不同年龄的学子们更好地与“四史”对话。依托党课、团课、少先队活动课、开学第一课、“童心向党”主题实践课等广泛开展的“四史”宣传教育,让人眼前一亮。
3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少年“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在华新实验中学展开。黄立等四位青年讲师将党史知识、国家发展规划内容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解呈现,与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主题对话。同学们将对未来的期许和畅想写在信纸上,投入“时空信箱”,约定一起做中国梦的见证者、亲历者和缔造者。
通过面对面、互动式向青少年群体深入传播“四史”知识,用小故事解读大道理,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更好地引导了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在衡阳,这样的学习课堂还有很多。
在南华大学松霖设计艺术学院,100名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百年党史中重要事件为线索,集体创作百米红色剪纸长卷,展现和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六一前夕,环城南路小学请来红军老战士为同学们讲述当年参加革命的故事,老战士和同学们一起深情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逸夫中学党员教师陈琼在思政课上分享了身边的抗美援朝英雄徐期判的亲身经历,引导同学们用心用情去感受英雄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老师们各显神通,把党史变得生动,让同学们学得深刻,在潜移默化中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不仅如此,一堂堂“行走的‘四史’课”,串联起衡阳丰富的红色资源,让青少年的心灵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滋养。
在夏明翰故居、湘南学联、罗荣桓故居……一批又一批的学子通过参观学习,聆听红色故事,追忆先辈足迹,感受信仰的力量。
“我们将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崭新的面貌,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清明节,上万名青少年高举拳头面朝革命烈士纪念碑庄严宣誓,发出新时代衡阳青少年的铿锵之声。
衡阳是一座红色之城,通过用活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我市为青少年打造“四史”宣传教育“行走的课堂”,目前已认定第一批衡阳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1个,并依托青少年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打卡红色地标、实地参观感悟,引导大家在学思践悟贯通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与此同时,结合青年特点,我市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创新方式方法,把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生动、讲鲜活。
知行合一,从受教育者转变为“四史”宣传教育的宣讲者和传承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丰富的“营养剂”。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主题,我市组织“青年讲师团”和“红领巾讲师团”,打磨形成《党史上的“三牛”精神》《致敬!奔涌向前的湖湘“后浪”》《衡山朱凤毛泽建》等独具“政治性、青年味、衡阳范”的精品课程,组织全国道德模范匡兵、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陈亮伟等优秀青年讲师深入12个县(市)区、各中小学开展“四史”主题宣讲。目前,已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四史”主题宣讲68场,覆盖青少年20余万名。
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广大青少年完成着一次次知行合一的学习教育:从“听众”成为“主讲人”,从受教育者转变为宣讲者和传承者。
6月24日,湖南高铁学院邀请结对帮扶学校周家坳小学和复兴小学的75名留守儿童,来到学校史馆暨高铁数字博物馆做客。该校的青年学子为弟弟妹妹们讲述了校史中的党史故事,并带领孩子们一起追溯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引导孩子们从小“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不仅如此,一批批中小学生也加入了为同龄人、为学弟学妹、为社会上的更多人宣讲“四史”的行列,在坚定信仰中传播信仰。新时代湖南好少年、环城南路小学六年级4班的李欣然就是其中一位。在“童心向党·向阳而生”——百校网红讲“四史”活动中,她成了学校的“网红好少年”,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红色微故事,影响身边的同学学“四史”、铭党恩、跟党走。
在蒸湘区大立实验小学,也活跃着一批“红领巾宣讲员”。他们利用课间、读报时间在学校大厅、操场、走廊、过道、教室向同学开展讲党史小故事、“四史”小知识、红色电影及红书推荐,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激发同学们的爱党爱国热情。
在百校网红讲“四史”活动中,全市各中小学校以 “网红”师生讲述成长励志故事、身边榜样讲述先进事迹、学生宣讲英雄先烈等形式,全力打造百堂“网红思政课”。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宣讲员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转变过程也是红色精神内化的过程,激励他们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通过开展“衡阳学生讲述衡阳党史故事” “百年党史少年说”“红领巾讲解员”“闪光的榜样”主题宣讲等一系列活动,这些小宣讲员不仅带头学好“四史”,更走出教室和校园,用鲜活的形式传播红色理想,将“四史”故事讲给越来越多的人听,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聚焦“急难愁盼”,党史学习见行见效
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一抹“衡阳元素”将关爱未成年人发展的衡阳经验展现在全国人民眼前。来自祁东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4位代表,与成龙、李玟等明星演员同台演出,让全国人民都听到了大山深处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放歌。
从去年开始,这支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合唱团就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他们不仅参演了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还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用音乐启迪贫困地区孩子的心灵,传播欢乐和艺术的梦想,照亮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成长路——我市探索出了一条用艺术教育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新路。
为了推广启航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我市启动了“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创建百所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教育特色学校,组织一支千名以上的专兼职文化体育艺术教育“衡阳群众”义务支教队伍,培养万名以上的留守儿童艺术兴趣爱好者。今年以来,将“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亮点特色,帮助乡村学校和留守儿童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一致点赞。
至此,全市各驻衡高校、文明校园、文明单位纷纷与乡村学校建立联系点,通过为留守儿童圆一个微心愿、培养一项艺术兴趣,帮助乡村学校组建合唱、器乐、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戏曲、体育等各类兴趣小组,用艺术素养教育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监护不周、心理失衡等问题,引导广大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信自强、学史爱党、学史爱国,从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5月20日,“我为乡村学校办实事,我为留守儿童圆心愿”衡阳市“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主题展演活动在衡阳广电中心精彩上演,来自全市首批19个示范点学校的孩子们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大合唱《幸福的模样》、音诗画《同在国旗下》、歌舞《鼓舞中国》等节目轮番登台,孩子们用动听的语言优美的舞姿歌咏幸福,感念党恩。
据悉,自去年11月我市启动“百千万‘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以来,已惠及60余所学校,其中90%以上是乡村学校,参与文明单位70余个,参与高校、市直县直学校60余所,帮助实现微心愿1.3万余个,惠及3.4万余名留守儿童,开展“衡阳群众”义务支教活动680余场次,落实结对帮扶资金640余万元,给广大乡村孩子们送去了温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