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东风街道坚持以“夯实党建基础、引领基层治理”为目标,突出抓基础、抓常规、抓特色,做到抓细、抓常、抓实,使基层党建真正统揽全局、贯彻始终,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
一、抓住关键点,扎牢基层党建根基
街道始终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打基础,破难题、促发展,为加快推进基层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是抓好“头雁队伍”建设。除配备专职党工委副书记、组织委员,街道6名党员班子成员全部担任党建指导员,结合联点制度,深入社区党总支、非公党支部,指导党建及各项中心工作开展。街道5个社区择优配备专职副书记5名,年龄都在45岁以下,确保党建队伍有能力、有活力、有资源,引领基层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在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之家,完善党员电子档案,搭建流动党员微信群平台,使党员“流而有序”。对登记在册的流入党员采取“公开承诺践诺”、“党员先锋岗”、“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等形式亮明身份,自觉接受社区党员群众的监督,引导党员主动做到“沉下来,扑下身,安下心”,避免出现打卡式“填表走人”。三是提升两新组织活力。对于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非公企业,推动成立联合党支部,实现“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时指导支部扩大入党积极分子推荐范围,吸纳在辖区工作的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优秀妇女代表等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党员队伍。
二、把握着力点,打造基层党建特色
街道按照“夯实基础、深化服务、创新管理、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力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党建工作品牌。
一是深化家庭党校模式。针对辖区群众党员以及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集中开会难、活动开展难、学习培训难等问题,在社区离退休老党员中建立12个“家庭党校”,每月采取“定点+上门”相结合的宣讲形式,定期组织退休老党员们在家中进行党课学习,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开展支部活动、加强党性教育、交流学习心得,让退休党员也能“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二是构建小区党建模式。社区党总支委员与居住在本小区的在职、退休、流动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引导党员担任党小组长、楼栋长,引导在职党员“八小时内履职在岗位、八小时外奉献在小区”,把党员到社区报到细化为到居住小区报到承诺践诺,确保实现居民小区党组织覆盖。临时党支部全程参与、指导、监督小区业主规范成立业主委员会,带领物业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解决小区业主大会召集难、议事难、决策难等问题,为服务小区居民、规范管理小区事务搭建平台。三是推进“大工委”模式。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需要,打造辖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网络,形成“区域统筹、条块结合、联动共建、无缝覆盖”的党建新格局,东风街道实施“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片区联合党委的工作机制,吸纳辖区内坐落机关单位、非公企业等党组织负责人进入“大工委”班子,整合利用区域内各类基层党组织资源,带动各类基层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党建、经济、社会、民生、稳定等事务,促进区域党建健康发展。四是提升“一核三微”工作法。2020年6月前进里社区“一核三微”社区治理改革工作法,被省民政厅作为第三批优秀社区工作法在全省推广。街道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在原有微平台、微服务、微心愿的机制基础上,建立“1+1+2”党建工作机制和党建管理服务队伍(即1名网格党小组长、1名街道联点领导、2名网格员),同时按照“1+X”模式,组建了义务巡逻义工型、文化宣传讲座型、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型等5个功能型党小组,形成了“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小区治理新格局。
三、找准落脚点,夯实基层治理水平
街道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使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激活“里巷”工作法。作为全区试点街道,通过一核五入”里巷工作法(即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划片入网、建好微阵地;走访入户、开展微行动;守望入里、设立微岗亭;恳谈入巷、推进微项目;服务入心、实现微心愿),将网格员、楼栋长、信息员与每条里巷形成一一对应,负责对里巷的社情民意、居民诉求进行收集,再通过每日一会探讨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了网格员、楼栋长、信息员的作用,也能第一时间解决居民诉求,堵住社区管理上的漏洞,力争实现“居民零上访、安全零事故、治安零发案”。在试点推行过程中主动收集居民反馈的问题,其中3个反映5年以上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二是推动“三化”治理模式。2021年下半年东风街道率先在全区开展了“社区治理小区化、小区管理物业化、物业管理法治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化”治理模式,通过街道本级自主筹资、辖区单位共建、旧改项目统筹等方式推进辖区平安花园等11个小区的试点工作,在前期的小闭环的基础上实行大管控、大闭环,充分利用老旧小区改造的配套资金对东风里、平安里片区的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做到应闭尽闭。三是健全网格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网格+社会治理”服务管理体系优势,按照“一张网、全覆盖、无死角”,将街道辖区划分为21个网格,配齐配强网格员,将疫情防控、安全防范、综合治理、创文巩卫纳入网格责任,实行“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持续开展“敲门行动”,对网格内的人口、房屋、存在的风险等信息进行全面且动态的掌握,将网格信息与电子政务等平台融合,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数据基础,更好把握居民的需求,为解决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养老、住房等实际困难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四是完善“衡阳群众”队伍管理。广泛发动驻地单位与志愿者积极参与辖区基层治理工作,提升“衡阳群众”品牌形象。组织志愿者深入开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环境保护、疫情防控、禁毒宣传、防电诈、邻里和谐等为主题的活动,把群众发展成为“千里眼”“顺风耳”,提高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率,将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辖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