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湖村地处衡南县谭子山镇,占地面积11.6平方公里,辖31个村民小组,在籍人口2347人。杨湖村红色文旅资源相当丰富,是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湖南的一面旗帜”的革命先烈谢晋(1883-1956)故里,现存于杨湖村曾家组的“谢晋故居遗址”始建于清末。以“一门四忠烈”为主题的“归园”,是四位在台湾隐蔽战线不幸牺牲的革命烈士段沄、段复、段徽楷、谢小球的埋葬地,集烈士纪念、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于一体。
2021年5月,衡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驻杨湖村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进驻杨湖村后,与村“两委”班子大力推动“红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红色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点燃了乡村振兴“红色引擎”。2023年,杨湖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万元,为本地村民提供61个就业岗位,带动50多户农户人均收入增加16000元。杨湖村已获批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衡阳市廉政文化基地”“衡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旅游、研学20万人次。
摸准红色家底,制定红色产业规划。一是制定壮大园区内的文旅发展规划。将“一门四忠烈”的英勇事迹写深讲透,利用宣传片《归园精神——传承红色信仰的力量》进行广泛宣传,采用各种新媒体多方位推介,扩大归园在全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成立物业公司科学管理,请专业老师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辅导,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二是制定培育园区旁的服务消费规划。设计“中”字形一纵两横环线旅游线路,引导沿线各村组和村民结合自然特色投资餐饮民宿项目配套文旅产业。设置感人故事的民俗餐饮,配置美味可口的湘味土菜,供应营养丰富的农家产品。三是制定做强园区外的产业经济规划。招募本村能工巧匠组建30余人的村属施工队伍,承建村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铁塘、丰术塘、石冲卜、砖瓦塘、毛塘、老屋皂等六个村民小组10余口鱼塘进行清淤筑坝,投放混养经济鱼苗。适度进行生猪养殖,确保餐饮需求。结合农业高标准建设项目投资,实行“公司+村组”“公司+农户”在水源便利的土地上种植超季节的蔬菜、水果,打造观光与采摘一体的休闲农业供应体系。
有效整合资源,推动红色产业发展。一是积极争取红色文化的政策支持。提振杨湖党群思想,成功申报“谢晋故居遗址”为衡阳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依靠市级领导挂点资金50万元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和特色水产养殖项目,向交通部门申请解决杨湖村柿江河沿线3公里道路硬化遗留问题。用活政策,新办村企“湖南霖彤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科学运用上级组织部门帮扶资金50万元投资,成功引进湖南鸿雁文化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助推“红色剧本杀”(总投资500万元)项目落地杨湖村,实现“保本年利3万元+分红”的收益。二是充分利用后盾单位的职能优势。依托“归园”景区,利用派出单位帮扶资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多方筹资500万元,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母体,新注册“湖南霖彤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引进资金1000余万元,完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道路修整、水电改造、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新建“杨湖文化广场”、观景台、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开辟11亩生态农业养殖旅游观光水域,提高对外接待空间。三是广泛集聚社会各界的资本注入。成功招引在长沙从事餐饮行业的原村民谢正南回乡投入30万元经营私房菜馆,引进具有餐饮经验的村民谢培元投入20万元开办“书房”餐饮民宿服务点,指导村民张建平开设“左冲”餐饮民宿点。创新生猪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方式,争取农业部门产业扶持款18万元,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开设玫瑰香猪养殖场,并引进社会资本建设10亩模块化养殖场,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丰富文旅业态,打造红色产业品牌。一是打造“红色旅游+物业管理”模式。实行公司化管理,确保高效率运转。工作队对“一门四忠烈”园区成立专门的物业公司,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实效:引进技术人员,从全村未就业的大学生中、从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乡贤中、从熟悉机电的准电工中,选拔5名“土专家”满足临时急需;培育解说人员,从全村青年人才中,挑选6名演说能力较强的进行专门培训,既能讲好普通话,对老百姓亦能以温暖的家乡话交流;精选保洁员,经过精心挑选,从村里签约了20名勤快的保洁员按工计时付费,以五星级宾馆服务员的标准进行礼仪培训。二是打造“红色旅游+生态消费”模式。工作队对红色餐饮文化进行精心包装,针对“一门四忠烈”设置四种特色包厢,在包厢内合适位置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一位烈士的英勇事迹,让游客就餐时就能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菜品供应以农家自养自给的湘黄鸡、黄牛肉、黄皮草鱼、土鸡蛋、红薯粉等为主菜,同时鼓励游客到菜园开心采摘,到池塘体验趣味垂钓,打造绿色生态消费模式。三是打造“红色旅游+教育融合”模式。推动旅教融合,在广泛开展红色研学基础上,给当地百姓讲党课、铸红心。工作队以“一门四忠烈”处于隐蔽战线艰险环境中的坚韧不拔、淡泊名利、勇于牺牲的英勇事迹为素材,以“归园”展览馆为平台,向当地群众一周一讲、想听就讲,形成弘扬崇尚英雄、无私奉献的乡风民风。在广场常年专题展览《红色中国——百年革命文物专题图片展》《生肖文物图片展》,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上好激发无私奉献精神的德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