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宜阳街道办事处新建村面积7.73平方公里,有31个村民小组,人口781户3331人。新建村历史文化底蕴深,是湖湘文化在常宁的重要传承地。近年来,新建村乘乡村振兴东风,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深入挖掘本村湖湘文化,紧紧围绕“以文化人”强治理、突出示范湾场创建的乡村振兴思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实效。
传承湖湘文脉,新塑乡村颜值与灵魂
新建村辖区面积大,人口相对分散,过去村民受传统观念、小农思想影响,信访矛盾多、干群关系紧张,干部入户常“门难进、脸难看”,开展工作总是一头热、一头冷。一是文化塑魂。驻村工作队与新一届村“两委”一班人,带领党员群众以文化传承为突破口,积极向村民传播党的声音,讲好湖湘文化故事,做好湖湘文化、船山文化、乡贤文化、村规民约的融合文章,不断增强村民积极向上的信心。将文化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织召开屋场恳谈会、屋场夜话、乡贤座谈会,群策群力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村民祖训等规约,打造了融家风、乡风、民风为一体的村级治理文化。二是创建塑行。依托党群中心、屋场党建、村落祠堂、农家书屋、便民广场等场所,以点带面积极开展人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评选“秀美庭院”“秀美湾场”“最洁村居”,颁发流动红旗,逐步勾画美丽乡村蓝图。倡导村民搞好“门前五包”,包屋前屋后卫生、包周边矛盾化解、包家禽圈养、包周边绿化、包监督评比,自发积极进行庭院绿化、亮化、美化。三是示范塑形。结合“三长制”,推选湾场明白人、监督员、示范户、志愿者,形成创先争优、爱家护院的浓厚氛围;组织党员群众到本市示范村参观学习,开阔思维视野,树牢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觉悟,引导村民自觉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助力建设人文和美乡村、产业兴旺乡村。如今,新的村规民约已约定俗成,村民共建与自我监督意识、矛盾自我化解意识不断增强,创建“山清水秀、人文宜居”新建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好思想、好观念、好做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村民的不良习气得到有效根除,全村向善向上、乐于奉献、捐资修路的行为已蔚然成风。
激活本土资源,新拓发展思想与路子
新建村湖湘文脉遗迹颇多,古色古香底蕴深厚。古井、古桥、古书房、古祠堂、古民居历久弥新。古村落升堂湾王家相继出了王万澍、王国牧、王良弼等一班文人雅士,著作传世。一是做好文化文章。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本村文化资源,谋划助民增收、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注意传承和保护好当地传统文化,彰显当地人文地理特征,培树本村的文化自信,激励发动乡贤汇集多方力量,仅募捐民间资金已达到30余万元,精心打造了新建村党群中心、人文地标、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二是培训赋能强技。通过上引下联,积极邀请常宁湖湘文化促进会专家传经送宝,大力实施“文化赋能”工程,开展湖湘文化送课上门、诵读古书、集中培训等活动。近年来,驻村工作队共举办烤酒、养殖、豆制品培训班20余场,培训400多人,让村民能一技在手,养活全家。许多年轻人纷纷返村创业,成为种粮大户、养鸡大户、养牛大户、乡村新媒体等乡村致富带头人,100多名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三是发展特色路子。因地制宜发动群众种植水稻、高粱、大豆、玉米,杜绝抛荒。圈养殖土鸡、土鱼、土鸭,发展养牛、养羊、养猪等合作社,秘制土酒药、甜糟、豆油、土咸菜等,结合湖湘文化丰富乡村农旅服务产品,打开了发展致富之门。新建村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种植棉花230亩、早稻210亩、新造油茶林300亩,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繁兴文化活动,新推乡村治理与情怀
新建村群众原先有事忙农活,没事就聚在一起钓鱼、串门聊天、无所事事,文化生活仅仅是看电视、玩手机、打牌等。一是文化强治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共商共谋,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传承湖湘文脉、提振村民精气神,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用文化传承与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乡村治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化解矛盾纠纷。利用党群中心、农家书屋、文化讲堂等场地,开展国学讲座、书法班、读书班、诗歌朗诵、文学创作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二是活动淳村风。驻村工作队抓住新建村乡村文化特色与传统文化优势,组建了新建村广场舞队、龙灯舞队、狮子舞队等民俗活动队伍,成立红白理事会、乡村振兴事业乡贤会、助学帮困公益基金会、文化宗亲联谊会、湖湘文化交流学会等民间公益组织,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三是奉献聚乡情。村里组建了“衡阳群众”志愿服务队50余人,发动志愿者上门宣传党的政策,排忧解困献爱心,每逢春节、重阳和中秋节,为老人和困难户等群体送油米、月饼;春节还组织了杀年猪、打豆腐、送春联等系列活动组成的年货节,举办了新建春晚、唱皮影戏、舞龙灯、非遗秀等活动,让群众尽享文化盛宴,凝聚了乡情,重拾满满的乡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