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令世人费解的谜团,答案是“不想给家族带来荣光”,这个细节,彰显了罗帅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严谨家风
关于罗荣桓,他智勇双全的军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他生活中的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近日,记者造访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罗荣桓故居,被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打动:
一九五六年秋季,正当傲霜的黄菊盛开的时候,罗荣桓因去广州开会,中途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衡山县城(当时衡山、衡东是一个县)。其中有一个令世人颇为费解的细节:罗荣桓此趟“衡山行”,却过家门而不入,并没有回老家南湾,事实上,解放之后,罗荣桓再也未回过南湾老家。
这个细节同样困扰着衡东县罗荣桓故居管理处副主任刘思进。刘思进就此问题曾请教过罗帅之子罗东进。罗东进说:“除了当时通车不畅必须坐轿子回家让父亲觉得太官僚作风外,主要是‘不想给家族带来荣光!’”
这或许是一个不足以为道的小细节,却彰显了罗帅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严谨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的生动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走向。罗荣桓严谨的家风是通过日常的点点滴滴来体现,并贯穿生命的始终。
吓哭了老乡孩子, 罗东进被关了三天禁闭
生活中的罗荣桓性格内向,爱读书、喜书法、不抽烟,也不喝酒,不题词,不爱照相,生活严谨,宽厚待人。他教育孩子讲得最多的话是:“心里要装着百姓,不能忘本。”
“作为共和国元帅,罗荣桓虽然手握重权,身处高位,但总是平等待人,从不摆官架子,始终将自己当做普通士兵,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全心全意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刘思进说,罗荣桓身体力行为家人做了好榜样。
长征路上,他一直帮伤病员扛枪背粮,宁愿自已饿着肚子,把仅有的一碗野菜让给伤病员吃,把战士们为他搭的草窝让给伤病员过夜。
在山东抗日前线,罗荣桓因长期劳累导致尿血症加重,住在莒南县筵宾区下河村的滕东余家中养病。工作人员在村东的河里摸到了一只甲鱼,大家非常高兴地把甲鱼炖了汤给罗荣桓滋补身体,但当勤务员把炖好的甲鱼汤端给罗荣桓时,罗荣桓却送给得了重病的房东老大娘吃。老人非常激动,说:“这可使不得,你喝了养好病,好去打鬼子,我喝了不中用啊!”罗荣桓动情地对老大娘说:“老姐姐,你一定要喝,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老人拗不过罗荣桓,把甲鱼汤喝了。不久老大娘的病慢慢地好了,逢人便夸她的命是罗荣桓救来的,八路军对老百姓就是好!
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将军曾说,工作之余,只要有机会,父亲就告诉他,要感恩百姓,记得百姓对他们的好。
有一次,部队打了胜仗,罗东进拣了个日本鬼子的破防毒面具戴在头上,跑到街上又蹦又喊,把老乡的孩子吓哭了。罗荣桓知道后,就严厉地批评他说:“你寄养到老乡家的时候,路都不会走,是老乡用高粱煎饼把你养大的,老乡待你像亲生儿女一样。可你刚从老乡家里回来,就忘了本!你知道什么叫群众纪律吗……”说完后,又叫罗东进在屋内禁闭三天,以便牢牢记住这件事。
阻亲人进京, 铁面元帅给衡阳拨出廉政电话
故乡养育了罗荣桓元帅,那么他功成名就后给故乡和亲属带来了什么呢?
听说记者来了,不少乡亲围了过来。今年55岁的罗孟平是罗帅二哥罗晏清的孙子,是唯一的现仍居住在南湾的罗帅亲属。他说,罗荣桓是“铁面”元帅。
“这要先从一个著名的电话说起……”罗孟平说,1949年11月,罗荣桓给衡阳铁路局局长郭维城打了一个这样的电话:“衡阳是我的家乡,会有很多人想通过你上北京来找我。你要做工作,劝他们不要到北京来。更不能让他们免费乘车进京。”现在,人们称这个电话为元帅廉政电话。
“虽然元帅下了严厉的“帅令”,但1950年元月,我爷爷还是自费去看他了。”罗孟平回忆,爷爷从老家出来后,沿途一直被待为上宾,竟不觉滋生了优越感。警卫员、通信员为他服务,他居然摆起了架子,有时甚至在这些战士面前指手画脚。罗荣桓对其兄长的批评非常严厉,他说:“我们的警卫员、通信员都是革命同志,是为人民服务的。你怎么能对他们摆老爷架子呢?”随后,罗帅就动员罗晏清回乡,并叮嘱罗晏清不许动不动就提他的名字,一定要在土改中接受群众教育。
留在老家的女儿罗玉英,从半岁时罗帅离家干革命,20多年就再没有见过父亲。1949年底,罗玉英也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要求去北京看他。罗荣桓元帅从女儿的信中看到了一些旧的思想,他拿起笔来,给女儿写道:“女儿,你爸爸二十余年是在为人民服务,这已成为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没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外,一无私有。因此,陈卓等来此,也只能帮其入学校。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
战功显赫的元帅,为何不“关照”自己的子孙呢?
刘思进说:“罗帅一身正气,什么事都讲政策、讲原则!”
说起罗帅的“不帮忙”,罗孟平还向记者讲了一件事:侄孙罗慈能和侄外孙肖光国结伴到北京,请罗荣桓元帅安排工作。罗帅说:“我不能直接介绍你们去工作,但如果你们有能力的话,可以去报考学校读书,毕业后政府可以分配工作,但你们文化低,怎能考得起?报名参军,年龄又超过了,不符合入伍条件。依我看,你们还是回去为好,老老实实回去种田,一样有出息。”两个年轻人听罗荣桓的话,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就回到老家务农,直至逝世。
“罗府”家规:子女绝不能做“八旗子弟”
从罗帅后人和罗荣桓故居管理处工作人员的叙述中,记者发现,罗帅内心始终恪守着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不占便宜,不捞好处,不给政府和他人添麻烦。
罗东进曾回忆道:“我爸爸经常对我讲,你们绝不能做满清的八旗子弟,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不学无术,整天就知道提笼架鸟,专横跋扈。”
在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罗东进经常谈到少时的几件小事。
有一年冬天,林月琴给罗东进买了顶棉布帽子,罗东进嫌样子不好看不愿戴,要买一顶皮的。罗荣桓知道了,把罗东进狠狠批评了一顿:“小小年纪就讲究这讲究那,这还了得!”他告诉林月琴以后对孩子的生活不要过多操心,在政治思想上要多关心一点。
罗东进上小学时,子弟学校离家很远,每星期回家一次,都是机关用大轿车集体接送。有一个星期六,学校放学晚了,家里人派车去接了一次。罗荣桓发现后把全家叫到一起,严肃地说:“汽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你们上学的,你们平时已经享受了不少你们不应当享受的待遇,如果再不自觉,会害了你们自己。”他又吩咐工作人员:“以后对不准用小车接送孩子,让他们搭公共汽车也是个锻炼嘛!”
罗帅辞世,给儿孙留下什么遗产?
1963年12月初,罗荣桓临终前,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妻:“我死了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他又慈祥地对孩子们说:“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持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罗帅一生从来没有利用职权照顾过自己的子孙和亲戚。其子孙后代都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生活,没给元帅脸上抹过黑。
历史自会记住罗荣桓元帅——勇猛善战、正直无私、廉洁奉公的伟丈夫!
罗荣桓生平简介:
罗荣桓,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1902年11月26日生于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了秋收起义。后随部队进军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团参谋、特务连党代表。此后,罗荣桓先后担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荣桓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翌年末,他率部挺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一一五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毛泽东作诗《吊罗荣桓》“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怀念战友和亲人的作品却很少。《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惟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也是毛泽东唯一悼念战友的诗。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深厚友情和非凡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