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湾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标准化建设、智能化赋能、实战化运行”为主线,创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矛盾联调、风险联控”五联机制,打造集“矛盾化解、治安防控、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体。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一盘棋”统筹格局
一是高位推动强保障。镇党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综治中心建设作为“书记工程”,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为副组长的工作专班,为综治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统筹人民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功能,整合公安、法庭、司法、市监、医院等驻镇单位和镇属各部门力量,按照“六有”标准(即: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有平台、有效果)建成镇级综治中心,辐射12个村(社区)建立村级综治工作站,为地方的平安建设构筑坚实底座。
二是党建网格强基础。推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将全镇划分为12个基础网格、1139个微网格,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基础网格长,片组邻“三长”任微网格长,配备专职网格员62名,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累计通过网格上报处置民生问题、安全隐患30余件,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
三是制度机制强规范。制定《综治中心运行管理办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流程》等12项制度,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化解”服务模式,建立“日研判、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推动问题闭环管理。2024年以来,召开专题研判会42次,解决复杂矛盾纠纷27起。
二、聚焦三化建设,打造“全周期”治理平台
一是标准化建设强基础。按照“前台服务受理、后台分流转办”架构,设置群众接待大厅、矛盾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视频监控室、网格管理室“一厅四室”,配备智能访客系统、矛盾纠纷调解终端、大数据分析平台等设备,统一标识标牌、功能分区、工作流程,实现硬件设施“硬标准”、服务流程“软规范”。
二是智能化赋能提效能。接入“雪亮工程”监控探头586路,整合公安、应急、环保等12个部门数据,建成“智慧综治”平台,实时监测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动态,实现风险隐患“一网感知、一键预警、一体处置”。创新“云端调解”模式,通过视频连线为外出务工人员化解纠纷43起,获评“全省政法智能化建设优秀案例”。
三是实战化运行优服务。建立“镇—村—网格”三级联动机制,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高频问题,组建由法官、民警、律师、乡贤、“五老”人员组成的“1+N”调解队伍,推行“警民联调”“访调对接”“律调结合”工作法,2024年成功调解疑难复杂纠纷65件,司法确认率达85%。
三、深化五联机制,织密“立体化”共治网络
一是问题联治破难点。针对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突出问题,建立“综治中心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协同联动”机制,2024年联合化解历史遗留问题12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3起,实现“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二是工作联动聚合力。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力量,设立“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窗口,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服务,年均办理各类事项800余件。建立“网格+应急”联动机制,组建23支应急小分队,成功应对台风、暴雨等突发事件7次,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平安联创筑防线。开展“平安村(社区)”“无诈村居”等创建活动,组织网格员、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累计发放反诈手册2万余份,安装反诈预警系统3000余户,电信诈骗发案率同比下降40%。推行“红白事报备+安全巡查”制度,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四是矛盾联调化纠纷。建立“分级调解、分类处理”机制,一般性纠纷由村(社区)调解室化解,复杂纠纷由镇综治中心“多部门会诊”,2024年受理矛盾纠纷412件,调成率达98.6%,相关做法被省委政法委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五是风险联控守底线。 聚焦重点人员、重点场所,建立“一人一策”管控档案,落实定期走访、动态研判、精准帮扶措施,累计帮扶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127人,转化率达92%。加强校园周边、农贸市场等区域整治,关停“三合一”场所15家,消除安全隐患230处。
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我镇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分散治理”到“系统集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政府独唱”到“多元合唱”。加强综治中心建设,是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久久为功、驰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