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东县高度重视新兴领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多措并举,通过“储、选、育、管”四步工作法,推动新兴领域党员发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为促进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注重源头“储”,建好发展党员“蓄水池”。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定期对新兴领域党员队伍现状、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储备情况开展分析研判。实行“双向培养”制度,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注重从231家“四上”企业、60多个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中发现优秀分子,及时吸纳培养。二是加强分类指导。65家非公企业党组织建立了一线优秀青年员工的素质档案,通过全面分析、精心培养、认真考察,及时吸收条件成熟的优秀青年入党。在新社会组织中,将40余名社会组织管理人才纳入组织培养视野。在新就业群体中,摸排出快递物流、外卖、电商、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企业及网点21个,新就业群体843名,有效延伸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发展党员的服务触角。三是加强人才储备。大力实施党员“创客”培育计划,紧盯技术创客“好苗子”,在东健药业、湘油泵等民营企业建立党员“创客”工作室,以青年创客、技术带头人、志愿服务先行者等优秀人才为重点储备,近两年,新增技术创客入党申请人60余名。在产业工人集聚的重点领域,推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重点联系培养车间负责人、班组长等,引导劳动模范、“青年小匠”等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做大“蓄水池”。
严格标准“选”,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一是全面摸清底数。采取构建“1+N”(“1”即县委两新工委,“N”为综合行业党委、园区企业党委、业务主管单位、乡镇等)摸排体系,全面摸排新兴领域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建立信息台账,夯实发展党员工作基础。二是坚持择优发展。坚持“三个优先”原则,即优先发展35岁以下青年骨干、优先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人才、优先吸纳参与基层治理的活跃分子。近两年,共吸纳“青年骨干”“技术尖兵”“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70余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拟发展对象培养。三是严格发展程序。坚持按照发展党员的“五个环节、二十五个步骤”规范操作,严格落实10种情形的重点对象入党备案审批制度,确保新发展党员政治合格、质量过硬。县级层面统一、规范印制《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全程纪实档案》,按照“一人一档”全程纪实管理,组织多部门联合审查,坚决防止“带病入党”。
构建矩阵“育”,打好培养教育“组合拳”。一是注重思想教育。依托“1+4+1”党校体系,利用县委党校、企业党校等平台,对全县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和党建骨干进行全员轮训,常态化开展“罗帅精神铸先锋 ‘新’心向党践忠诚”主题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引导新兴领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自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新兴领域落地生根。二是注重帮带培养。通过建立“导师帮带”机制,由经验丰富的党组织书记或党员担任导师,对新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带。同时,从行业主管部门选派160余名党建指导员进驻企业,指导开展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三是创新活动载体。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教育网络。线上利用学习强国、红星网、红星云等开展“指尖学习”;线下利用党员活动室、红色驿站、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等党建阵地,针对性设置灵活便捷、形式多样的读书角、微课程。利用“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活动,大力开展“暖企助企”大走访大调研,引导新兴领域党员通过座谈交流、学习研讨等研究对策、解决问题。
动态跟踪“管”,耕好发展党员“责任田”。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在县委组织部的统筹指导下,压实县委两新工委的牵头抓总责任,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管行业就要管党建”责任,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党建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定期述职问效。通过建立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将新兴领域党员发展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三是强化督查指导。县委两新工委经常性深入新兴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调研指导,将16个标杆党支部作为直接联系点,每年对新党员档案进行全覆盖核查,掌握工作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将发展党员与评星定级、评先评优等挂钩,推动新兴领域基层党组织和相关责任人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