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阳县井头镇立足区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文化特色,以“三三制”工作法抓好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及文明乡风建设三条主线,聚焦关键人、重点事及特殊物,以“文化热”带动产业兴、环境美、农民富、乡风清,弹响乡村振兴“三重奏”。
凝心铸魂,谱写红色文化“三段线”,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挖掘红色资源线,绘就振兴底稿。由镇党委书记领班,清潭村支两委牵头成立“清潭地下党支部旧址”红色革命档案梳理小组,结合原长乐地区地方志、县党史管档案、熊氏家族志等现存资料完备红色革命文档,系统化编制整理形成红色革命文集;发挥 “片组邻”三长的属地优势,走访调研老党员与老红军,补充烈士资料缺口,通过亲历人及其亲属的口述材料进行抢救性搜集,形成访谈语录并整理成报告。
谱写红色故事线,撰写振兴音符。系统化梳理刘道衡、熊子烈等革命志士从1938年到1949年的革命故事,形成《清潭地下党史志》等本地红色党史系列培训教材,丰富本地红色教育语料;在支部旧址上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延申教育维度,对内抓好村社区支部书记党性教育与学生国防教育,对外承接暑期高校三下乡学习培训,讲好人物故事让红色教育入心入魂。
打造红色文旅线,弹响振兴节律。串联大云山生态风景区、牛形山水库和清潭地下党支部旧址等景点打造“文旅+”线路,推出“重走红军路,强健身与魂”等沉浸式徒步体验项目,集成党史讲解、户外锻炼、团队集训等,让红色文旅既沁润人心又滋养身心;充分发挥文旅综合带动作用,盘活闲置房屋,推出大云山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选用本地食材,推出云山茶尖、青山竹笋及井头薯粉等特色美食,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溯源图新,校准民俗文化“三个度”,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强化保护力度,激活文化和弦。建立“寻、护、存”多维度保护机制,推动民俗文化保护制度化引领、多元化参与、技术化保护。出台《井头镇文物保护办法》,联系上级执法部门对损坏文物古迹等行为依法依规惩处;由村社区两委协同民间组织对域内民俗古迹摸排形成保护名录,并积极对接上级部门进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2024年对文化地标长乐古井进行原生态修复,井头皮影戏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电信公司合作对域内民俗古迹资料做电子化存档,做到长效保存。
提升传承温度,融合人才韵角。依据井头镇现有人口结构,重点关注乡镇老幼两个群体,用好舞台、屋场、课堂三个载体,借居民的广泛参与度串联起文化的普遍认同感。通过推选中老年乡村文化带头人,利用“赶二八”、“九九重阳节”等特殊时段在各村秀美屋场搭建乡村舞台,让花鼓戏、皮影戏等结合禁毒、安全宣传等工作“老戏新演”,激发民俗文化活态传承、创新表达;召集井头镇中小学文体教师建言献策,打造中小学民俗文化课堂,推出“民俗文化我来说”校园宣讲比赛,触动青少年文化共鸣。
创响品牌亮度,助力产业和鸣。打造“井头+”品牌特色,将区域美食、民俗节日、生态观光冠以井头镇域商标,以区域文化特色助力品牌效应发挥。营造“一薯牵万桌”特色美食文化,推出以“井头红薯粉”为首的系列湘味菜系,让食客品味家珍回味井头,2024年井头薯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将 “长乐古寨文化节”与井头山水文化有机结合,以大云山为天然舞台布景,实现“山水在舞台中,舞台因山水美”,同时做好“旅游+”文章,推进农旅、茶旅、工旅等产业深度融合,青山竹笋、大云山茶叶饱含浓浓“井头味”,花岗岩废石烧结手工加工体验等绿色石材转化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
固本强基,聚焦乡风文明“三个点”,奏响乡村振兴“咏叹调”
聚焦群众需求,奏响民本调。从村社区居民的日常需要入手,按照“满足、丰富、补充”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乡村文娱建设。为满足村居民健体需要,镇政府牵头为广场舞爱好者规划集镇专用场地5片,同时提供教学指导、外出商演对接,2024年“长乐夕阳红”团队共参与镇内外演出40余场次;联系市县文化广体局及社会文娱组织为村社区居民提供送戏下乡、送影下乡、普法下乡等惠民文化活动,累计为镇中小学、养老院等重点场所提供活动表演120余场次;翻新修复镇文化站,建立“周三文化服务日”,拓展文化站职能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托管与教学辅导,镇文化站通过省特级文化站验收工作。
聚焦示范引领,奏响德行曲。以示范引领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激发主动参与的连锁反应,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从“外部推动”到“内生自觉”的关键转化机制。充分发挥“片组邻”三长的网格化引领乡风建设作用,三长带头践行“婚丧简办”,福岭村邻长宁文吉立遗嘱,要求其子女从简办理后事,掀起红白喜事简办新风尚,形成“摒弃陋习勇争先”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秀美屋场的拓展传播效应,将家风家训、非遗传统、先进事迹等融入屋场展示墙,将传统美德、红色文化、农耕记忆转化为可见的景观,充分利用屋场恳谈会、邻长夜谈等方式潜移默化传递文明价值观。
聚焦制度规范,奏响文明歌。围绕乡风文明建设中移风易俗、环境卫生、邻里互助等核心问题制定具体规范措施,以制度刚性约束与干部柔性引导让文明乡风的长吹不息。通过“村民议事会”“屋场夜话”等形式征集意见,避免“干部定、村民看”,确保村规民约体现集体共识;建设村级红黑榜,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每年评选“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颁发流动红旗或刻名村史墙,强化精神激励;建立权责事项清单,明晰镇村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职责范围,通过“三挂钩”方式,让乡风文明建设与干部年度绩效、评优、荣誉挂钩,变治理“软任务”为制度“硬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