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宁市胜桥镇渣石村始终坚持“抓党建、促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互融共促路径,通过抓牢组织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涵养文明乡风、保障实惠民生,奋力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以组织建设为“先手”,定准凝心聚力“主旋律”。抓班子强队伍,激发组织活力。一是在队伍建设上用心。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等活动组织村“两委”班子加强对党的各项政策方针的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在硬件保障上用力。全面优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环境以及驻村工作队员办公、食宿等生活条件,严格按照“3+5+5”要求规范挂牌,建设农家书屋、同心公园、体育设施场地。三是在服务群众上用情。明确村“两委”分工职责,推动落实“常态入户+轮流值班”机制,让“两委”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上门服务群众。
以产业发展为“推手”,吹响共同富裕“冲锋号”。渣石村坚持以“党建+产业联兴”为基础,立足实情、用活政策,盘活全村资产、资源、资金,壮大现有产业规模,发展集体产业。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土地种植效益。大力整治土地抛荒,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因地制宜种植收益较高的作物,使土地释放出最大价值,村民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份稳定的财产性收入。二是巩固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一方面,依托驻村工作队后盾单位平台,制定“村民自种+村集体加工包销”模式,通过加工、包装,将初级农副产品转变为制成品再统一销售,拓宽了销路,极大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强渣石农产品品牌宣传,强化品牌效应。目前,渣石村“两油两茶”、皇帝柑、畜禽、手工红薯粉等产品已成规模,注册了“荣衡”土茶油和菜籽油商标,全年实现销售额83万余元。
以文明乡风为“辅手”,演绎和美宜居“协奏曲”。渣石村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发展成果普惠共享的重要切入点,以“思想入心、文化铸魂、文明塑形”为落脚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是“思想入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主题党日,持续开展“送学上门”“屋场微宣讲”等活动,把党的最新政策理论传递到田间地头、播撒在群众心中。二是“文化铸魂”构筑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借助本地特色的“老九碗”,将孝道文化融入饭桌,积极开展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等各类文化活动,让村民们在参与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三是“文明塑形”激发全域志愿的蓬勃热情。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以党员志愿者为中坚骨干的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文明实践”的生动局面。
以实惠民生为“抓手”,唱响为民服务“最强音”。群众利益无小事。渣石村始终将惠民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落在实处。一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全村14.7公里生活道路全部硬化,并安装太阳能路灯230盏,实现村主干道亮化全覆盖。新修水渠3000余米、农田灌溉管道1300米、农田灌溉电排2处,扩大灌溉面积500亩,改造旱地200亩。二是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添置垃圾桶50个,新建标准化公共厕所2个,村内实现应绿尽绿、非硬即绿,全村绿化总面积约1600亩。三是持续深耕乡村治理格局。借助片组邻“三长制”组织体系,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邻长队伍,对村内公共服务、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等工作实现一网统管,充分发挥邻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文/罗嘉珂)